池沼公鱼体修长,稍侧扁,背鳍与腹鳍相对,位于体之中点。背鳍与尾鳍间有一脂鳍。尾鳍深叉状。吻尖、下颌稍长于下颌。体披薄而呈椭园形的鳞。成鱼背部淡褐色或橄揽绿色,体侧中线有一条显金属光泽的银色条带,腹部银白,各鳍无色,背部鳞片边缘具灰黑色斑点。
池沼公鱼喜低温,在水温28℃以下水域能正常生活,适温度为10-22℃。可适应16‰以下的咸淡水,对酸碱度忍耐力较低,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。回避强的光线。为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。主要食物有轮虫、枝角类、挠足类,也可摄食底栖动物、昆虫及单细胞藻类等。池沼公鱼摄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。非结冰期白天公鱼常在2.5米以下水层摄食,傍晚和夜间游向上层和岸边摄食。除产卵期行产卵活动的鱼停食外,产卵前后或产卵间隙均摄食。盛夏的7-8月份,公鱼多群集于水库下游低温的深水区觅食活动。冰封期公鱼则在冰下水层游动摄食,旺盛摄食温度为2-26℃。
池沼公鱼满一冬龄,全长达10厘米左右,体重2-4克即成熟产卵。繁殖期雄鱼吻部、鳃盖上和胸鳍上有追星。产卵期为1-4月份,喜在流水条件下溯流产卵,在静水的岸边亦能产卵。产卵场底质为沙石,受精卵粘附于沙石上发育,在流水条件下,可漂浮发育。在我国东北,3月中下旬水库上游河道开始解冻,公鱼即从冰下逆流上溯,当水温4-7℃时,在河道稳流处产卵。通常溯流产卵延续20-30天,这期间出现2-3个产卵高潮,每个高潮2-3天,出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。傍晚和夜间出现上溯高潮。公鱼是一次性产卵的鱼类。雌鱼产卵后,一般退出产卵场,但雄鱼留在产卵场多次参与生殖,所以产卵群体中通常雄鱼比例多。产完卵的鱼,部分陆续死亡,部分退居深水区,生态条件良好时,可存活下来。
公鱼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速度差别很大,一般新移入的公鱼,生长明显快于原产水域。据移植于土门水库的公鱼生长情况的抽测,4月下旬刚孵出的仔鱼平均全长4.9毫米,平均体重0.16毫克。到10月末已达性成熟,体长平均92.6毫米,体重平均6.89克。至翌年3月份体长平均100毫米,体重平均8.84克。